经典港片最佳损友排名剧情介绍:
五十年代,或按一般说法:“十七年”。我一点不想否定十七年戏曲工作的公认的巨大成绩。但是我不赞成对十七年的戏曲工作作全面肯定。有的同志盛称“十七年”,以为如果回到“十七年”一切就都好了,值得商榷。十七年,我们的各项工作,包括文艺工作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左”。难道戏曲独能例外?文艺的“左”,集中在一点,是:为政治服务。三中全会以后,否定文艺为政治服务,是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的。我们都是从“十七年”过来的。我们都深知政治标准第一,教育作用至上是个什么滋味。第一和至上的结果是:概念化。十七年的许多戏,包括一些名剧,都带有概念化的痕迹。第一和至上的恶性发展,就是“四人帮”时期的“主题先行”。“四人帮”的文艺“理论”,主要是“三突出”和“主题先行”。“三突出”,大家批判得很多了。但是我以为“主题先行”的危害性比“三突出”更为严重。“主题先行”不自“四人帮”始。“四人帮”以前就有,只是没有形诸文字,成为文艺的宪法。而且这种思想至今并未绝迹,至今仍是覆盖在我们的文艺观——戏曲观的上空的阴云。有的时候,云层很厚。
应该认真地研究一下文艺——戏曲的社会功能,戏曲到底有什么作用。应该科学地研究一下戏曲的接受美学。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能用电子计算机测出一出戏对观众心理影响的波动曲线。我不想否定戏曲的教育作用,但是我认为这在观众的接受过程中是最后一个层次。没有人花钱买票进剧场是为了受教育的。我觉得应该强调戏曲的美感作用和认识作用。观众进剧场,首先是为了得到美的享受(不止是娱乐,我是不同意戏曲有所谓单纯的“娱乐作用”的)。这种美的享受,净化了他们的灵魂,使他精神境界提高,使他自觉是一个高尚而文明的人。其次,戏曲引起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思索,使他加深了对世界特别是对我们这个民族的认识,增加了对民族的感情。如果要说教育作用,我以为这是最深刻的教育作用,比那种从某个戏曲人物身上提取供人学习的抽象道德规范的作用要实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