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中文电影院剧情介绍:
[8] 参见拙文:《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本体之“诗”》,《西北人文科学评论》2009年第2期。
[9] 《论语·卫灵公》。
[10] 《论语·微子》。
第七章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终极关怀
所谓“终极关怀”是指对存在意义的本源性追问,是对真实存在及其意义的自觉关切[1]。在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终极关怀表现为对于“道德”本体即“可道”世界或经验世界和终极性的“常道”世界共在的自觉和信念。这种自觉和信念,主要不是指向何为本体或价值等问题,而是以人自身在“道德”本体中的终极存在为主要内容。从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所指向的目标或结果看,终极关怀处于最终归依的地位,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 杨国荣:《道论》,第244页。
第一节 终极关怀的“道德”根源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人在“可道”世界或经验世界中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的存在必然表现为一种对“物”的依赖和凭借[1]。但从现实的层面看,由于“物”是一种有限性存在,所以,人单纯地对于“物”的有限性凭借并不能在世界中必然获取终极关怀,反而由此产生对于世界的恐惧或畏惧。
在西方哲学史上,奥古斯丁、马丁·路德、克尔凯郭尔等思想家均对畏惧有过论述,海德格尔更是把“畏惧”作为基本存在论的一个环节: